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生活正文
写作技巧:小说中的戏剧性设计如何写好?
2022-08-09 10:43
小说中的戏剧性设计
很多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,与作者在创作中注重戏剧性设计有很大关系。所有优秀的小说都有个戏剧性的“内核”,好的小说自身就有足够的戏剧性。
“戏剧性”这个概念是伴随着戏剧的产生而产生的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德国戏剧家古斯塔夫·弗莱塔克的《论戏剧情节》较完整地阐释了“戏剧性”一词,认为“所谓戏剧性,就是那些强烈的、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,……是一个行为的形成及其对心灵的后果。”
一般而言,并非所有的小说都具有突出的戏剧性,但戏剧性却始终与小说创作紧密相伴,有着不解之缘。小说与戏剧都是叙事的艺术,二者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,都需要编排故事以反映现实,努力满足人们了解生活的愿望,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曾相互借鉴。
戏剧性并不是戏剧文学所特有的,它也可以出现在小说这样的艺术形式中——作家创作时从无意到有意的戏剧性的设计,增加了小说的冲突性和紧张感,揭示出人物深层的心理,拓宽了小说的叙述张力。所以,所谓小说中的戏剧性,其实就是小说创作中对戏剧特殊表现手段的创造性借鉴,以及对戏剧艺术效果的充分性利用。戏剧性就像是一个魔力无边的精灵,它不仅使戏剧作品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,而且也能使非戏剧的叙事作品(如史诗、小说)等更加吸引人。
西方小说中经典的戏剧性设计不胜枚举,而且因为作家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的态势。比如以萨克雷、狄更斯、巴尔扎克为代表的行为现实主义的戏剧性,主要表现为外在动作的热闹和人物情节的强化上;以司汤达、托尔斯泰和茨威格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戏剧性,主要表现在内心动作的丰富变化即“心灵的辩证法”上;而以乔伊斯、普鲁斯特和伍尔夫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的戏剧性,则是指“把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某些影响加以戏剧化,即把现代西方人心灵中的各种刺激、效应、情绪表现出来”的同时,获得戏剧所具有的爆发性情绪效果。
中国古代的戏曲和小说在题材内容、文体形态、叙事技巧及审美特征等方面,都存在着相互影响、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的关系,二者以双向交叉的形态不断演进着。形成期的戏曲受小说的影响较多。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能在宋元时代由雏形走向成熟,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、志怪小说,唐人传奇,以及宋代说话(即说书艺术)。而从另一方面而言,戏曲一旦成熟以后,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又反过来影响小说的创作。例如,在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和《西游记》出现之前,戏曲舞台上已经出现大量的“三国戏”“水浒戏”及“取经戏”,它们直接促进和推动了长篇章回体小说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的诞生。而这些宏篇巨著问世以后,又被戏曲改编移植,产生了许多新的“三国戏”“水浒戏”和“西游戏”。中国白话小说起源于民间“说话”(即说书艺术),说话的表演形式不是单纯的讲述,还包括吹弹吟唱和形体动作的表演。正因为如此,古代小说对接受者不称“听官”而称“看官”。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,每次大战妖精之前都有一大段唱词,通报姓名,介绍自己的身份和不平凡的经历,可视为小说中的戏曲因素。《水浒传》第三十八回中,宋江先听到李逵在楼下强行借钱的吵闹声,然后才见到李逵。《红楼梦》第三回王熙凤出场,也采用了这种“未写其形,先闻其声”的写法,这是对戏剧中人物出场艺术的成功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