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生活正文
为什么说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
2022-07-08 09:47
春联是中国新年的亮点之一,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。红色春联闪耀着节日的光芒,蕴含着无尽的内涵和优雅的魅力。回顾一些古老的春联故事并非没有意义。小编整理了为什么说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,欢迎参考借鉴。
为什么说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
追溯春联的历史
春联,起源于桃符(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)。
据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所载,桃符长六寸,宽三寸,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的名字,用以镇邪去恶。
据悉,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:“三阳始布,四序初开。”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,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、立春日所写的春联。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,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。
到了五代,蜀后主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。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,他突发奇想,让他手下叫辛寅逊的学士,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,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。这两句话是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。
而“春联”一词的出现,是在明代初年。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,“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。帝都金陵(今南京),除夕前勿传旨,公卿士庶家,门口须加春联一副,帝微行出观。”
相传这晚朱元璋微服私访,见所到之处都张贴着鲜红的春联,自然十分高兴。后来朱元璋走到一处,却见门上没贴春联,大怒。细问之下才知道,原来屋主是一屠夫,不识字,也请不到别人帮忙。朱元璋听后,大笔一挥,写下一副对联: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。
帝王的提倡,使得春联日盛,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。
春联里的人文情韵
东晋书圣王羲之(三二一─三七九年)原籍山东琅琊(今山东临沂),后居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某年除夕,羲之书写了幅“春风春雨春色,新年新岁新景”的春联贴于自家门前。因其书法名气太大,当晚即被人趁夜色偷偷揭走。王羲之闻知并不生气,又重写一幅“莺啼北星,燕语南郊”,让家人再贴门前。岂料到了半夜,家人发现春联又被揭走,翌日便是大年初一,大伙急得不得了。王羲之灵机一动,再提笔写了一幅,写完让家人将对联各裁掉半截,只将上半截贴上门框,成了“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”。
凌晨时又有人来偷揭春联,那人趁月色一瞧,见此联兇险莫测,颇不吉利,只好无功而返空手去也。翌日一早,王羲之亲自出门,将昨晚剪掉的下半联贴上,顿时迎来左邻右舍前来围观,对联变成“福无双至今朝至,祸不单行昨夜行”,可谓妙不可言,众人读罢,得知内情,无不击掌喝彩。王羲之的睿智、大度与诙谐,可见一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