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生活正文
管理知识: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?对管理者管理
2022-08-25 18:09
过度理由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。1971年,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,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。他以大学生为被试,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,一起来看看吧!
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
过度理由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。1971年,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,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。他以大学生为被试,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。
“过度理由效应”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,说的是: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,因此总是为行为寻找理由。一旦找到了认为足够的原因,一般就不会再继续寻找下去;在寻找行为原因的时候,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。当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的时候,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了。
德西的过度理由效应试验
1971年,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,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。他以大学生为被试,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。
实验分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,每个被试自己解题,不给奖励;第二阶段,被试分为两组,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;第三阶段,自由休息时间,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。
结果发现,与奖励组相比较,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,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,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,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。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,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,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,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,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。到第三阶段,奖励一旦失去,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,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,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,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,因而,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。
这个实验说明,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,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,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。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,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。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,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。
在下面所讲的故事中,老人提供了一个虽然说服力并不强,但是却对孩子有足够吸引力的理由,把这些孩子引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小误区,使得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(得到报酬)来解释自己的行为(吵闹),那么,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(没有报酬了),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