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生活正文
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意思(物以类为聚,人以群分什么意思)
2022-06-02 10:55
不请自来,说说自己的理解。
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是说人际交往就和物品分类一样,只跟彼此相似的人联系。
首先,大多数人人际交往的目标是“求同”,“存异”只是维持关系以继续“求同”的手段。一般的朋友之间,求的同是利益、快乐;挚友之间,求的同是志趣、心性;亲人爱人之间,求的同是生活。假如主要的“求同”无法实现,那么“存异”也就没有必要了。
其次,人际交往中,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三个客体,分别为:
1. 真实的自己
2. 自己展示给他人的自己
3. 他人主观接收到的自己
每两个客体之间,都存在一个信息传递的环节。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人际交往的结果。
短期来看,由于信息不对称,每两个客体间是容许存在“误差”的,甚至存在“客体属性完全相悖”的情况。即,人可以通过隐瞒、伪装等方式使得展示在别人眼前的自己不同于真实的自己;而他人由于对自己思维方式等的不熟悉,依然“以己之心”来判断他人的行为,导致他人主观认识的自己也与自己想展示的不同。在这个阶段,人际关系是存在“错配”(即并无真正的“同”)的可能性的。但虚假的“同”,正是短期内关系得以存在的原因。因此,短期来看,人依然“以群分”。
长期就比较简单了。由于长期来看,信息有足够的次数交换,短期内存在的“偏误”在长期可以忽略不计。比如通过隐瞒伪装维持的关系,会因为伪装“出错”的可能性随时间增加以指数递增,最终“纸包不住火”而关系破裂。而第二环节中,随着认识时间的增加,他人对自己的思维模式、说话习惯也会越来越了解,因而“误会”的可能性也降低。因此,长期来看,信息是对称的(所谓日久见人心)。人们因而能够真实地判断是否存在“同”;那些短期的“错配”在长期并不会存在。
因此,不论长期短期,人皆“以群分”。区别只是依据不同:长期“人以群分”的依据是存在真正的“同”,而短期内的依据则可能存在虚假的“同”的可能。
相关文章
点击排行

点击排行
